欢迎您来到岳西县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2019年“数字图书馆深度游”之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浏览次数:2080发布时间:2019-07-30 10:58

1.“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座在掌声中开讲.jpg

 

1.“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座在掌声中开讲

 

2.主讲嘉宾刘传宾副教授.jpg

 

2.主讲嘉宾刘传宾副教授

 

3.读者的年龄覆盖老中青.jpg

 

3.读者的年龄覆盖老中青

 

4.读者的年龄覆盖老中青.jpg

 

4.读者的年龄覆盖老中青

 

2019年7月20日下午,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在四楼会议室举办了“数字图书馆深度游”线下讲座:“契于甲骨 琢于盘盂 书于竹帛—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本期讲座正值暑假,不仅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读者,很多年轻人也不惧闷热的天气前来参加。

本场讲座的主讲嘉宾刘传宾,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

刘教授问大家是不是好奇“契于甲骨 琢于盘盂 书于竹帛”讲座题目的由来?刘教授解释道,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丰富至极,有甲骨、金属器皿、陶器、玉石、竹简、木牍、帛书、纸卷。题目的原意是指用龟甲兽骨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字、在竹、简、绢帛上笔书,它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将文字留在坚硬耐久的材料上,作为“时间上的纵向交流”代代相传,这些器物、文字代表了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说,“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理论名词。

刘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从三个方面为大家梳理了中国汉字文化史,分别是:汉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以及早期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教授介绍了古代的一些符号、仓颉造字、先秦的书写工具及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占卜内容,是我国已知的、最早并且成熟的文字,但中国是否存在更早的文字,还需要后人的不断研究和发现。因古代文字书写方向不固定,“司”左右翻转即是“后”,所以在甲骨、西周金文中,一般用“毓”字作“后”,春秋之后才出现写作“后”形的“后”字。简帛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在竹、木简牍、绢帛上的文字,一般简长几十厘米,宽度0.3-0.5左右不等;古人在竹简上书写,先要用火烤以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

讲座渐渐接近尾声,刘教授讲道,中国文字一路艰辛地走来,向我们讲述着辉煌的中华文化,这是其他文字记录无法比拟的。刘教授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字,从中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今年“数字图书馆深度游”还将继续为广大读者奉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阵地讲座和线上答题活动。请广大读者关注天津图书馆网站和微信服务号,期待您的参与!

 

 

课件下载

契于甲骨 琢于盘盂 书于竹帛